利州江畔历史遗存细节补充
一、古城格局与街巷遗存
利州老城区完整保留了“山-水-城”相融的传统空间格局,凤凰山与乌龙山如天然屏障环抱古城,嘉陵江与南河蜿蜒交汇,构成“双江抱城”的独特景观。历史城区内,北街、南街等街巷名称沿用千年,其石板路面经数百年踩踏已磨出光泽,两侧多为明清时期的木构民居,青瓦白墙间可见雕花窗棂、石砌门墩与拴马石遗存。政府街中段尚存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群,二层木制回廊与拱券门洞保存完好,部分商铺门楣上仍可见“绸缎庄”“盐号”等字样,生动再现了近代利州作为商贸枢纽的繁荣景象。近年来,鼓楼遗址考古发掘中,除宋代城墙基址外,还出土了唐代陶片、钱币及建筑构件,印证了利州自唐以来作为“川北门户”的军事与交通要冲地位。
二、工业遗产与革命文物
由原棉纺厂改造而成的“大华1939”文创园区,完整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的锯齿形厂房、蒸汽管道与铸铁机床基座,红砖外墙上的“抓革命促生产”标语虽经风雨剥蚀,仍清晰可辨,成为新中国初期工业建设的实物见证。三堆镇821核工业基地遗址内,防空洞入口的花岗岩门楣刻有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标语,洞内混凝土墙面留有弹痕与锈蚀的通风设备,部分区域还保存有当年的工作日志与手绘图纸,构成特殊年代“三线建设”的历史注脚。赤化镇苏维埃旧址中,土坯墙上的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”标语历经90余年仍依稀可辨,屋后古井旁的石碾盘表面因长期使用形成明显凹痕,据考证为红军驻扎期间磨制军粮所用,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物证。
三、宗教与石刻艺术
皇泽寺摩崖造像群现存唐代石窟12龛,其中二圣殿内的武则天等身石像衣袂飘逸、面容丰腴,莲花座下的供养人题记显示其造于仪凤年间(676-679年),为研究武则天与利州渊源的重要实物。观音岩石窟的“千佛崖”区域,北宋工匠依天然岩壁凿出108尊小佛,每尊佛龛旁均刻有捐资者姓名与籍贯,如“利州商贾张氏”“绵州信女王氏”等,构成一部反映宋代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的石刻档案。天曌山梵天寺所藏明代铜钟,钟身铭文详细记载了万历年间利州僧人慧明赴京请铸的经过,提及“铸钟三口,分置利、阆、绵三州”,撞击时声传十里,旧时作为嘉陵江航运的导航信号使用。
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
南河畔传承的“利州江船号子”谱系可追溯至清代,老船工口述的《拉纤调》中保留着“嘉陵江水浪打浪,利州码头人来往”等原始唱词,其节奏变化与水流缓急相对应,成为研究川北内河航运文化的活态资料。罗家老街的火烧馍制作技艺中,用于发酵的老面引子已传承五代,木制模具上的“利州”二字为光绪年间当地刻工所制,馍体表面纹路隐含“寿”字暗纹,常用于节庆祭祀。天曌山脚下的“女皇剪纸”非遗工坊,仍沿用唐代流传的“阴阳剪”技法,红纸折叠处可见武则天造字“曌”的变体图案,部分作品还融入凤凰山轮廓与嘉陵江波纹元素,体现地方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。











没有回复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