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看到万缘街道这个案例时,我不禁想到:原来基层监督真的可以让民生工程少走这么多弯路!那条曾经坑洼不平的道路,在“码上点题”平台和街道纪工委的联动监督下,不仅修得又快又好,还新建了排水沟,惠及1200多名居民。这让我开始思考,基层监督在民生工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它难道只是个“监工”吗?
监督如何成为民生工程的“导航仪”
你看啊,万缘街道这个案例中,监督绝对不是事后追责那么简单。从居民在平台上反映问题开始,街道纪工委就立即跟进,把群众的声音变成了工程优化的依据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某地看到的一个对比案例:同样是修路,因为没有及时收集居民意见,结果新修的道路居然漏掉了两个居民区的出入口,你说这多耽误事!而万缘街道通过“码上点题”平台,把监督前置到了规划设计阶段,这就像给工程装上了“导航仪”,确保从一开始就不跑偏。
而且你发现没有,这里的监督特别注重细节。他们不仅盯着工程质量,还建立了“四位一体”的监督机制,把项目规划、“一事一议”、质量监管、资金使用都纳入监督范围。这种全方位的监督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。据我了解,类似这样的监督机制在其他地区推行后,工程超预算的情况平均减少了30%以上,这数字还是挺说明问题的。
监督如何让民生工程更“接地气”
不得不说,万缘街道的做法真的很聪明。他们联合村(社区)的党风政风监督员,这些人可都是本地通啊!谁家门口需要特别注意,哪个路段最容易积水,他们最清楚。这种“本地化”的监督力量,让工程更贴近实际需求。我听说过一个反面例子:某地新建的公厕因为设计时没考虑到老年居民的需求,台阶太高,结果建成后使用率特别低。要是当时有像万缘街道这样的监督机制,恐怕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了。
其实想想,民生工程最怕的就是“想当然”。基层监督最大的价值,就是把群众的真实需求转化为工程的具体标准。就像这个案例中,他们不仅修了路,还新建了1000多米的排水沟——这个细节太重要了!很多地方修路时容易忽略排水问题,结果一场大雨就让新路变成“池塘”。而这里的监督显然考虑得更周全。
说到底,基层监督要发挥作用,关键是要像万缘街道这样,把监督贯穿工程全过程。从项目立项时的民意收集,到施工中的质量把控,再到最后的验收评估,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督的参与。这样的监督,才能真正让民生工程成为群众的“暖心工程”,而不是“闹心工程”。你说是不是?


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   
  
           
 

 

 


暂无评论内容